“大而全”拯救不了的康复服务,要踏上一条什么道路?

2018-01-23     来源: 国际康复会议与展览 小鱼儿

康复走进社区,为患者长期服务将成为趋势,但具体模式到底怎么操作,市场仍在摸索中。

大而全的康复服务,不能满足各层次病人的需要

中国的康复市场刚刚起步,无论是从二级医院转型过来,还是民营资本新建,康复医院的思路大都是和三甲建立好通道,成为起康复服务合作伙伴,然后从大医院拿病人。这条路比较保险,可以有稳定的病人数量。

但这种模式长远来看发展空间却不大,因为现在的康复医院以医院标准来建,相对规模较大科室较全,因为其参照的标准是医院,所以对选址、内部设施、医生数量和科室都以医院来要求。

这会对康复医院的盈利前景造成压力。一方面前期投入很大,另一方面康复主要是床位和服务收入,利润很薄,这对医院方面盈利也不容易。

还有一个问题是这种模式定点的是住院病人为主,因为大部分康复病人有肢体能力上的欠缺,出院后也需要长期运动康复和健康指导,但目前康复医院布点较少,对于住院是不成问题的,但出院后病人行动不便,很难定期去康复治疗。

因此康复医院前期规模投的很大,定点布局也建立了,但其实吃的仍然是一小部分市场。这就是现阶段我们中国康复布局大而全,但不能为患者提供专业化、长期化服务的症结所在。

老龄化,中风疾病高发,未来中国的康复需求会快速增长,但仅凭三甲医院康复科和康复医院并不足以满足这些需求,以医院的标准来做康复,盈利挑战比较大。未来的趋势可能是康复机构不断做小,但布点增多。

小而专的社区康复服务,是未来中国康复的发展方向

国外的康复服务很大一部分是由社区康复中心提供的,覆盖面很广,主要以地理位置布局为主。大部分服务都可以被商业保险或者政府保险报销,保证病人可以得到长期的护理。

这就是今后中国康复要买入的“小而专”的阶段。以中风病人为例,其实大部分人可以通过康复重新恢复自理能力,而中国却有很多病人得不到这样的服务而导致生活质量非常低,家人负担也很大。

中国的社区医院服务能力还太弱,缺乏康复服务的基础,比如人才、设施、服务能力等。国家对社区医院的支持首先是放在全科,满足基层医疗服务。康复在社区布点的空白给民营资本和外资带来机会,主要是在门诊和长期服务上。

康复门诊的规模并不需要太大,科室也不需要面面俱到,相反有针对性是很重要的,目前市场比较大的硬需求主要是肢体康复,另外还有就是心理疾病的康复,所需的配套主要是康复师、运动器材和顾问,以及一些医疗器械。

门诊的布点很关键,目前下放到社区这样密集的布点投资太大,以区和住宅片区为单位布点门诊可能会是一种比较好的进入方式。

康复门诊的收入除了来自医保可以覆盖的一些治疗项目,市场对真正专业有效的肢体运动和服务,可以用服务套餐的形式推出。

出于对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个人支付一部分还是能够被市场接受的。除此之外康复门诊也是很好的医疗器械销售渠道。多层次盈利,以会员制和长期服务为核心,其盈利可能性要高于单点布局,缺乏服务功能的康复医院。

对于外资来说,康复在中高端市场的需求是很大机会。中国目前极缺先进的康复技术、服务能力和人才。

在某些疾病的康复上需要引入国外的专业能力和培训,这个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医疗服务市场,主要是为了提高病人的后续生活质量,随着康复项目被纳入医保,往后在中端人群,医保+部分自费一部分是可行的,分层分价格服务也可以被推广。

而且,通过三甲医院康复科、二级康复医院、社区康复这三层模式同时推行,从大而全到小而专,能有效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形成三级康复服务网,是今后中国康复的必然模式。

348人浏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