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295万片白血病短缺药巯嘌呤已准备发货

2017-11-24     来源: 搜狐健康

近日,北京青年报刊载的一篇《白血病救命药成本高利润低导致停产 患者苦寻难觅》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文章指出,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必备药巯嘌呤片,在全国多地形成药荒,仅有的几家生产企业已停产。很多患儿家长因买不到巯嘌呤片,不得不高价代购疗效、真伪无法保证的进口替代药品。

针对这一关乎民生的问题,李克强总理于昨日亲自做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缓解患儿家庭的用药之痛,特事特办。

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药政司)副司长张锋和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任肖鲁于21日详细解读了巯嘌呤片的短缺问题,并对全国短缺药品总体供应情况做出了介绍。

巯嘌呤片已准备发货,停产因企业GMP认证

实际上,近两年建立的短缺药品监测网络在前期已经监测到了巯嘌呤的短缺风险预警。据张锋介绍,今年8月份,国家重点监测的130多个短缺药品中就有巯嘌呤,而且它属于27老大难的短缺药品之一。

巯嘌呤每年全国临床用量约300万片,每片价格大概一块钱,很多儿童每次只需服用1/4片,临床用量小,利润不高,因此造成了生产供应不充分的结果。

目前,国内有巯嘌呤原料药批准文号生产企业3家,但仅1家实际在产;制剂生产企业6家,但仅2家企业近两年实际生产。对于此次媒体曝出的巯嘌呤片短缺,张锋解释到,去年下半年在产的1家企业因原料药价格上涨过快采购困难停产。今年上半年,在产的另1家企业(浙北药业)因为GMP认证而停产。

为了更快恢复巯嘌呤的供应,经过卫生计生委、食药监总局与有关企业的多次会商协调,我们加快了GMP的认证审批程序。张峰告诉搜狐健康,浙北药业现在已经恢复巯嘌呤的生产供应,第一批已经生产出295万片,基本能够满足全国一年的临床用量,昨天(20日)已经做好了发货准备。

张锋告诉记者,巯嘌呤采用的是直接挂网采购,有需求的医院可以直接与企业对接,采购后由企业直接配送。

推动短缺药临床定价机制是关键

短缺药品具有临床用量小、价格便宜,生产有季节性等特点。除了巯嘌呤外,其他短缺药,如鱼精蛋白、青霉胺等供应不足的情况也常常称为媒体报道的热点话题。张锋表示,去年年中,相关部门就注意到了短缺药品的供应问题。今年6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正式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为短缺药品保障提供了政策指导。

据张锋介绍,为了保障短缺药品的供应,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开展了短缺药品市场撮合试点,12个省份和生产企业达成了一致,企业承诺从今年7月至明年12月,将以79.0/瓶的价格稳定供应青霉胺。类似的还有鱼精蛋白,企业将以45/支的价格稳定供货。而这两种短缺药品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的一样,大幅涨价。

解决短缺药的供应问题不是一定非要涨价,但在一些情况下,涨价是顺应市场机制的。张锋表示,药品一定要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上,药品的临床价值最重要,而且很多短缺药都进了医保,老百姓的负担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多少。

在张锋看来,短缺药品之所以短缺,并不在于药品生产供应上。其实我们缺少的是通过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确定药品的临床价值,再根据供需变化,确定合理药品价格的过程。张锋指出,推动短缺药临床定价机制是关键问题,需要加强这方面工作。一些价格的确偏低的药品,应当引导其形成合理的供应价格。当然,对于那些哄抬价格、垄断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也要加大打击力度。

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体系待完善

多次药品短缺问题的发生,一方面让老百姓的实际用药需求得到了体现,另一方面也给国内的药品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提了个醒。肖鲁告诉记者,与国外相比,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药品的监测平台网络,这恰恰是我们的短板。

现阶段,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短缺药品的监测预警体系,但仍需完善。首先要扩大检测范围,在目前500多个医疗机构监测哨点基础上,向生产和流通等重点环节延伸,推动实现短缺药品信息检测全覆盖。其次要提高检测效率,推动实行短缺药品监测信息每月零报告制度和清单内药品及其原材料停产备案制度。最后,要协调建立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平台。

张锋介绍,在监测体系的帮助下,130多个短缺药品的批号、近两年生产量等基础信息都已经全面掌握,大部分品种短缺问题也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但还有一些药品短缺亟待解决,有的难度还比较大。比如用于麻风病治疗的药品氨苯砜,原料和制剂国内企业已停产多年,目前临床主要使用慈善捐赠的国外药品,恢复生产难度大、用时长。

只有知道了药品为什么短缺,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肖鲁表示,药品生产、药品价格以及各省市的药品招标都会影响短缺药品的供应。接下来,相关部门将建立国家、省两级短缺药品清单管理制度,根据各省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遴选论证、应对解决。

411人浏览过